【看见淮南 l 楚风汉韵 魅力淮南】火笔烙淮南 一痕一春秋 淮南守艺人郑红伟让千年烙画“活”在当下

时间:2025-09-09 19:03:00
图片

火笔烙淮南 一痕一春秋

淮南守艺人郑红伟让千年烙画“活”在当下

在热播电视剧《六姊妹》中,老三何家艺第一份工作中所接触的烙画,让许多观众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剧中她小心翼翼持握烙笔、在木板上缓缓熨烫作画的画面,并非虚构——那是源自淮南一项真实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南烙画。

淮南烙画历史悠久,这项非遗艺术的背后,承载着淮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既传承了传统工艺,也融入了现代创新的灵感。据《淮南市志》《淮南四十年》(1989年1月出版)记载,“火烙画制作精美、工艺考究深受外国友人喜爱,远销欧洲、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烙画,古称烫画、火笔画,又称“火针刺绣”,是一门以火为“墨”、以铁为“笔”的古老艺术。创作者通过调控烙铁的温度与运笔的节奏,在木材或厚纸上熨出深浅不一的焦色痕迹,从而形成画面。完成一件烙画作品,需经历选材、构思、起草、烙绘、上漆、装裱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皆需耐心与技艺的双重投入。

在淮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南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郑红伟,正是这样一位以火为友、以木为纸的守艺人。

在传承方面,郑红伟始终秉持“手艺不是私有财产,而是公共记忆”的理念,不仅正式收徒授艺,系统传授烙画技艺与美学理念,还积极走进社区、中小学及高校,开展烙画公益讲座与实践工作坊。多年来,他已先后招收十余名徒弟,其中不乏美术专业背景的年轻人。他常说:“收徒弟不只是教技术,更要传心法——对火的敬畏、对木的理解、对画面的把握,缺一不可。”在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高校,他多次举办烙画技艺演示与互动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亲手尝试烙画创作,感受火笔与木板之间的艺术对话。这些走进校园的举措,不仅拓宽了非遗传播的路径,也为传统技艺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创新视角。

创作现场:火与木的对话空间

走进郑红伟的工作室,墙上挂的是山水,柜中陈列的是花鸟,桌面上散见的是人物素描与风景写生。每一幅作品皆以深浅不一的褐色、黑色构成,既具水墨画的雅致韵味,又带着金石雕刻般的肌理质感。它们安静地陈列其间,却仿佛仍带着温度——那是烙铁走过的记忆,也是郑红伟27年如一日与火共舞的年轮。

“烙画是一个必须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艺术。火候轻了,颜色太浅看不出层次;重了,木板瞬间变黑甚至灼穿。轻重快慢、顿挫转折,全在一口气之间。”采访中,郑红伟正手持一支可调节温度的电烙笔,微微俯身在一块木板上烙绘新作。笔尖触及木板瞬间,青烟微起,焦香弥散。他所用的“笔”,实为一把可调温的精巧烙铁,通过控制电压来改变笔头温度,从而画出或深或浅、或粗或细的线条。

山水烙画:万千烙痕叠绘天地意境

群山叠嶂、云海翻涌、溪流淙淙——这些看似柔和的画面,实则是数以万计、粗细不一的烙痕堆叠而成。郑红伟说,山水题材最考验创作者对整体构图与细节层次的把握,尤其在表现远、中、近景的虚实关系时,“必须做到心中有画,腕下有度”。

在创作大型山水烙画《溪山春早》时,他曾连续工作数十天,每日躬身数个小时以上。“这幅画对细节与立体感要求极高,创作时需全神贯注,仿佛置身于画中山水之间,忘却一切。”

除山水之外,郑红伟也涉猎人物题材。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一果一叶、一窗一景,皆可入画。在他看来,“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藏在生活最平凡处”。

传承使命:以烙铁为笔点亮非遗之光

郑红伟与烙画的结缘,始于大学时期。18岁的他跟大学老师赵金海学习烙画,因有美术功底,所以上手很快。那烙铁在木板上游走时发出的细微嘶嘶声、木料受热后散发出的特殊焦香,都让他着了迷。

自那之后,他对烙画艺术的热爱与日俱增,持之以恒地深入探索与学习。烫伤手指、画坏木板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未放弃。夜深人静时,宿舍走廊里常能看到他躬身练习的身影,一盏孤灯、一把烙笔、几块木板,便是他的全部世界。赵老师见他如此执着,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烙画之道,贵在火候掌控。急则焦,缓则淡,心手合一,方得始终。”老师的教诲他铭记于心。为练习火候控制,他曾在同一块木板上反复烙绘又打磨重来,直到木板薄得几乎透明。郑红伟笑称,自己是“一边烫手,一边进步”。

2022年,“淮南烙画”正式入选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郑红伟成为代表性传承人。身份的改变让他意识到,这门艺术不再只是个人爱好,更是一种需要传播和延续的文化使命。

凭借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郑红伟的烙画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金奖等奖项60余个,其50多幅作品已被首都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中国农业博物馆、海南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20多所重要博物馆收藏。作品流传于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

与此同时,他开始走进学校、社区和文化博览会,开展烙画体验课与公益展览。很多孩子第一次拿起烙笔,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烙出简单的图案。“他们眼中那种新奇和兴奋,就和我当年一样。”郑红伟说,“非遗要活下去,必须让年轻人觉得它有趣、可亲近”。

守正创新:一缕火焰点燃千年新故事

在郑红伟看来,非遗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复制传统”,更应“融入当代”。他近年来尝试将烙画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文创产品等领域,开发出烙画书签、茶盘、首饰盒等系列实用器物,让传统艺术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他也与年轻设计师合作,探索烙画与数字媒体、交互艺术的跨界融合。例如将烙画过程拍摄成延时短片,或将作品与光影技术结合打造沉浸式展览,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驻足。

“火是活的,木是活的,画也应该是活的。”郑红伟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把烙画供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继续生长”。

正如《六姊妹》中何家艺在挫折中逐渐被烙画治愈那样,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考验着创作者的技艺与耐心,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在机器复刻无处不在的时代,仍有人愿意以手为渡、以火为媒,一遍遍熨烫出不可替代的温度与深度。

据悉,郑红伟至今仍每天工作6小时以上,画室一角堆着他从各地找来的木板、纸材,墙上挂的是即将完成的新作——一幅以八公山曙光为题材的烙画,云霞与山峦交织,光影之间尽显生命的磅礴。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看、愿意学,他就会一直烙下去。“火笔画下去,是一瞬间的事;但让它留下来,是几代人的事。”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9月9日)

记者 罗静 焦孝诚

编辑 孙 玥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