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
胜利之路·浴血荣光 | 江淮抗战 丰碑永矗
——安徽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8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江淮大地是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战场,安徽抗战也由此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血火征程,江淮儿女以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安徽是打败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场
安徽地处华中腹地,襟江带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1937年年底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日军飞机、舰船、火炮在江淮大地狂轰滥炸,沿途纵火,庐舍变为废墟,田园化为焦土,工厂矿山、商业街市尽毁,全省除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外,大部被日军占领,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沦陷。日军对安徽的占领,皆以血腥的战争手段达成。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安徽军民为反抗日本侵略、守疆卫土而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奋战在江淮大地的新四军以其所处的特殊战略地位,在抗战中起了据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作用。在失败情绪弥漫沦陷区的时刻,新四军毅然挺进敌后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与华北八路军相呼应,与正面战场相配合,迫使日军处腹背两面受敌、首尾难以兼顾的不利地位,最多的时候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安徽组织了广德保卫战、津浦路南段阻击战、淮河阻击战、蒙城阻击战等规模较大的战斗,国民革命军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等爱国将领壮烈殉国。
安徽是较早成功实现国共合作抗日的地区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长期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从辗转得到的中共中央文件中敏感地意识到时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主动给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写信,建议双方停战谈判,共同抗日。经过谈判,1937年7月28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成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中最早成功实现谈判停战的地区。1938年2月23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在六安正式宣告成立。省动委会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性组织,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其中起着骨干作用。省动委会以工作团为基本力量,把青年和民众组织到各类抗敌协会中,深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团结和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其中的大部分人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安徽是新四军的集结地、出发地和战略展开地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成立。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散布于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从1938年2月至4月,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战胜种种困难和险阻,胜利完成向皖南、皖西集结的任务,汇成了一支抗日“铁流”。
根据党中央要求和新四军军部部署,新四军各部在大江南北迅速展开,并积极主动地开展抗日军事斗争:新四军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率领下,挺进江南敌后,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第二支队在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下,迅速向芜湖、当涂、宣城敌后挺进,奇袭官陡门,激战狸头桥。第三支队在副司令员谭震林的率领下,进入皖南沿江的铜陵、繁昌前线,威胁日军长江航运,仅1939年就对日军作战200多次,发起5次繁昌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第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率领下,向皖中挺进。1938年5月12日,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设伏,在安徽打赢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仗,揭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序幕。
为统一指挥江北新四军部队,1939年5月7日,在叶挺主持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汤池成立。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委,挺进津浦路东,开展游击战争,三打来安城,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开辟了以来安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初,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的率领下,进入皖北,创建了以涡阳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7月初,彭雪枫派张爱萍率部到皖东北地区,会同地方党组织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开辟了皖东北游击根据地。
安徽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驻地云岭移师北上,6日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新四军英勇拼杀,终因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最高峰。
面对国民党军的倒行逆施,皖南地方党组织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营救、收容、护送新四军工作中去。在掩护新四军突围人员过程中,皖南人民群众全力以赴,不怕牺牲,出现了许多感人事迹。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抗日大局为重,提出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军事上严守自卫,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的同情,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了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安徽是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为了贯彻会议提出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视察皖南新四军军部,同新四军和东南局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这对后来新四军的发展,继续东进北上,打开华中抗战局面,起了重大作用。
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任命刘少奇(化名胡服)为中原局书记,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归中原局指导。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先后在皖东主持召开了3次中原局会议,讨论华中发展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工作,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一条适合根据地和军队发展的方针、策略,为发展华中的敌后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0年6月,八路军总部决定黄克诚率第二纵队主力1.2万人南下,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涡阳新兴集会师。不久后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大大增强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日力量。
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暨中共中央华中局由苏北阜宁县停翅港迁至淮南抗日根据地盱眙县黄花塘(时属安徽,今属江苏)直至1945年9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在黄花塘驻达两年八个月之久,领导华中军民坚持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安徽形成3块比较完整的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改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其中,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主要战斗在安徽境内。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各部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积极展开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建立和巩固了淮南、淮北、皖江3块抗日根据地,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安徽境内的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其中,淮北根据地面积达4.13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建立了23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淮南根据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皖江根据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建立了1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安徽的3块抗日根据地不仅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解放战争和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基地。
安徽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一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芜湖商界先后成立了各种国货维持会、抗日救国会,提倡国货。安徽青年学生更是勇敢地走在爱国运动的前头,蚌埠江淮中学义勇军“援黑队”抵达北京,受到张学良的接见和嘉奖。江淮中学义勇军“援黑队”的义举,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1938年台儿庄战役开始后,烈山煤矿工人与铁路工人一道,组织了破坏队、爆炸队,深入敌后,炸坏台潍公路,破坏陇海铁路,阻止了敌人的增援和给养补充。烈山煤矿工人自发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到700余人,主动配合新四军抗战。1938年,安徽和县籍的抗日女英雄成本华就是和县抗日自卫队队员,面对日军屠刀,她留下了轻蔑的微笑,毫无惧色,向后人传递了勇敢和坚韧的信念。
英勇奋战在抗日疆场。抗日战争中,众多皖籍将士奋战在各抗日疆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1931年11月,皖籍共产党员童长荣受中共满洲省委委派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奉命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东满游击队,领导当地军民与侵华日军开展殊死搏斗,最终将年轻的生命定格在白山黑水间。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称童长荣是“为抗日救国捐躯的民族英雄”。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皖籍张治中将军主动请缨,率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增援淞沪抗战。1933年5月,皖籍冯玉祥将军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一举收复多伦等大片失地。以戴安澜将军为代表的皖籍抗日名将英勇杀敌,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有力配合友军作战,取得多场战役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贡献了大量兵员和物资。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安徽开展抗日斗争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的大量兵员就来自安徽的父老乡亲。皖南地区流行着这样一支歌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涡阳县谢老太太的3个儿子谢继贤、谢继书、谢继祥都参加新四军,先后为国牺牲。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写信称赞她:“三个儿子为了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上的光荣,全国人民莫不钦敬。”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疯狂劫掠安徽人民的财富,陷安徽人民于困苦磨难之中,但是为了支援抗战,安徽人民不畏困苦,节衣缩食,竭尽所能地提供大量物资。安徽各根据地人民生产、缴纳的粮食或其它物资,不仅满足了本地军民的需要,还支援了其它根据地。如皖江抗日根据地,1943年上缴军部约1000万元及医药、布匹等物资,还向皖南山区和赣东北游击队送去不少给养。
付出了巨大牺牲。日军在安徽境内实行一系列极为凶残和野蛮的占领政策,对当地民众进行残酷杀戮,掳掠财物,奸淫妇女,烧毁房屋,试图以此摧毁安徽人民的抵抗意志,维护其占领区的统治秩序。日军制造了血洗芜湖、温家套大屠杀、牛眠大屠杀、渠沟大屠杀、淮南煤矿万人坑等多起惨案,给安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与灾难。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西进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形成黄泛区,造成皖北人口大量伤亡。全民族抗战期间,安徽民众的直接、间接伤亡人口有据可查的(不包含军队伤亡)约449178人。全省经济受到极大破坏,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财产损失仅粗略统计总计(折合1937年7月物价指数)约47亿多元(法币币值)。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瞻望前方,伟大抗战精神光芒如炬。今天的中国,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繁荣,是万千先烈用血肉铸就的丰碑,是几代人接续奋斗铸就的史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不仅是为了铭记先烈们的牺牲,更是为了激励江淮儿女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永葆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安徽贡献。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9月3日)
编辑 汤 宁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