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花城出版社、中共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共开平市金鸡镇委员会协办的长篇报告文学《JUNO 地层深处的捕光者》(暂定名)改稿会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举行。
北京专家代表梁鸿鹰、李朝全、杨平、佟鑫,广东省专家代表谢有顺、田瑛、鲍十、王威廉,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花城出版社编辑团队,以及江门市、开平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现场出席和书面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参与此次改稿会。会议由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主持。

改稿会现场。 南方+ 申红洲 拍摄
中微子是解密宇宙演化的关键粒子,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粒子物理研究的热点。近百年来,全世界关于中微子研究的突破已经获得四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是继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后,中国主持的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对人类了解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和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被中国科学院列入“战略性先导专项”,自动工建设以来,受到全世界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于广东省江门开平市金鸡镇打石山地下700米。自2008年提出构想、2013年立项,到2015年正式动工,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建设走过17年的风雨之路,将于2025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这一实验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从起步到跨越的转变,也标志着我国的中微子实验和研究昂首走在了世界领先的位置。
江门、开平两级宣传部门和文联将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这一“国之重器”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核心题材,共同组织谋划推进报告文学《JUNO 地层深处的捕光者》(暂定名)的创作工作,邀请江门本土著名作家尹继红老师倾力创作,历时3年追踪,10多次深入地下700米的中微子实验室,采访近百位科学家和建设者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通过深度而全面的记录,为“新大众文艺”提供新脚本,为时代留下记忆,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科学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载体。
改稿会上,专家学者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对作品进行客观中肯的解析和点评,肯定作品对记录中国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反映中国科技尖端领域发展情况、凸显大国重器的主题、展现科研人员敬业奉献的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对文本仔细梳理后,专家学者从谋篇布局、人物塑造、素材取舍、细节刻画等多角度对作品需要完善的地方指出明确方向。专家学者建议,修改书名,让作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加强作品科普性,填补大众对中微子等科学知识的空白以及进行中微子实验的意义;人物群像塑造要有所取舍,主次分明,也要丰满人物的形象与情感;增加情节的冲突矛盾,提升作品的可读性;进一步优化情感渲染、细节描写、文字措辞等,使其更好地兼备科学性与文学性。
陈冀表示,近年来,江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耕本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了一批扎根人民、反映时代的文艺佳作。围绕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这一重大工程创作的报告文学《JUNO 地层深处的捕光者》(暂定名),是江门铸就时代文艺精品的又一具体行动。专家们为作品进行的指点,将使作品思想深度更厚重、艺术表现更精湛、感染力更持久。期待《JUNO 地层深处的捕光者》(暂定名)能成为新时代大众文艺的标杆之作,为后续多种形式的文艺创新提供优质“母本”。
她表示,江门不仅有“国之重器”,还有风物西江,是一座香气飘飘的味道城市、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底蕴深厚的人文城市。江门将以建设“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为契机,以优越的创作环境和扶持政策,为海内外文艺创作者提供从创作到变现的全程支持,助力广大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在江门实现文艺创作梦,讲好新时代侨乡故事、中国故事。
此次改稿会,对《JUN0地层深处的捕光者》(暂定名)的提升打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者尹继红表示将充分吸收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作品,努力打造出既深植侨乡文化基因又彰显科技强国时代强音的文学精品。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开轩
【作者】 申红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