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口镇黄土岗村离县城以北16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该村始终培育践行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根植于农耕文明,涵养了我国农民质朴、勤奋、坚韧,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气质,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社会文化基因,素有“状元村”美誉。”5月12日,在全县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采风采访活动时,汉阴县委组织部派驻黄土岗村第一书陈明娓娓而言。
笔者带着一份惊讶,探秘黄土岗“状元村”的由来,究竟有好多人考取了大学?村党支部书记黄森林指着橱窗里的高学历人才采风采展示,细致讲述到。“目前村里有一千三百人,村民一直很重视教育,孩子凭着‘立志出山、寒窗苦读’考入大学有160多人,其中本科以上98人,还有值得令人惊讶是,一个小小山区村已经有11个硕士研究生以上,博士研究生就有5个,而且汉阴中学于2016年授予该村‘状元村’称号。”

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近年来,该村紧紧扭住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始终坚持把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在黄土岗村,崔道龙夫妇是出了名的重视孩子教育人。他们家境并不富裕,也是脱贫户,靠着几亩薄地和偶尔打些零工、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但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从未有过一丝犹豫和退缩。谈起如何培养孩子读书时,崔道龙记忆犹新说到:“我们三个娃,老大上小学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屋里就漆黑一片,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学习,我用攒了许久的钱买了一盏煤油灯,每天晚上,他就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学习,我也陪着儿子读书写字。”
曾经为了生计,为了孩子读书,早些年崔道龙外出务工时左小腿受伤安上了假肢,一度陷入家庭困境艰难之时,他还经常鼓励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爸妈虽然没有文化,但你们不能不上学,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山村。爸的腿没了,但你的未来不能没了,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不用操心。”
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体现了其“教子有方、耕读励学”的好家训。在崔道龙夫妇的支持和鼓励下,两个儿子也格外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终两个儿子不负众望,考上了重点大学,还双双继续深造成为北京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女儿大学毕业也顺利成为人民警察。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教育改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让咱们家有了盼头。”如今,崔道龙夫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视教育的感人故事,在黄土岗村被传为佳话,激励着更多的家长支持孩子读书求学。这也是该村重视教育一个缩影,更是当之不愧的“状元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更好的持续激励重视教育,黄土岗村依托“状元村”文化底蕴为切入点,积极走博士小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将教育优势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千万工程+文化赋能+产业激活”三位一体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即将建成的博士小院就是我们重要举措之一,计划围绕博士小院,开发一系列农旅融合体验项目,规划了立志教育体验区、游客自由采摘区和食宿区,将形成产学研游融合的美丽乡村。”黄森林底气十足的谈到。

山清水秀必有贵,人杰地灵美名扬。以“状元村”文化为核心,博士小院、状元宴同向发力。美丽乡村焕发新气象,新产业、新业态、兴教育竞相出现,“状元村”激励着村民生活更有奔头……“万千工程”不断走深走实,不仅为乡村带去了人才、资源,也将先进的生活方式、发展思路、经营模式带到了乡村,带强了产业、带富了百姓、带火了日子。
走好乡村振兴路,绘就富美新画卷。打造“首个沉浸式状元文化体验地”,构建集状元文化研学、乡居美学体验、田园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旅游综合体,将打造具有“状元村”特色高端院、精品院和经济院的 “院魁”主题民宿群,创新推出“状元宴”体系。千年秀水、状元故里,泱泱文风拂,耕读济世传千年,这就是黄土岗一个启蒙心智,引领生命向上的秀灵之地,也必将成为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密码”。
通讯员 冯友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