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食冬瓜滋味长

时间:2025-07-16 15:29:00

  周末去乡下打理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只见豆荚藤下的三两株冬瓜生机盎然,大叶葱绿,茎粗而直,藤须直立,须尖卷曲,颇有蓬勃之势。看到这情形,冬瓜的清凉滋味,瞬间在我的味蕾上变得鲜活起来。

冬瓜排骨汤

  冬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寻常瓜果蔬菜之一,我国多地皆有种植。种植冬瓜是比较让人省心的。春分前后,找一块向阳的菜园或土角空地,丢下几粒黄白的种子。用不了多久,那嫩绿的芽、洁白的茎就会生出来,惹人怜爱地沐浴在春阳下。盛夏时节,冬瓜的藤蔓便肆意疯长起来,任性地覆盖了地面,有的甚至爬上墙头、攀上树枝,乳黄色的花朵绽放在藤蔓和绿叶之间。一段时间后,藤蔓上结出长满了茸毛的小冬瓜。冬瓜成熟时,这些茸毛转为淡白色,像涂着一层面粉。当年,宋人郑清之看到晨风中摇摆不定的黄花、缀满晶莹露珠的瓜叶以及披满白霜的瓜皮,欣然写下了“剪剪黄花秋后春,霜皮露叶护长身”的诗句,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冬瓜图。冬瓜的生命力极强,生长周期长达5个多月,即便是初冬时节也能无拘无束地生长。

  冬瓜是我儿时餐桌上的家常菜,老少皆宜,无论是清炒、红烧还是搭配其他食材炖煮,味道都非常鲜美。那时生活清苦,吃得最多的是冬瓜毛豆汤,起锅时撒一把葱花,青白相间,瞬间就能勾起食欲。冬瓜在炖熟之后非常绵软,几乎入口即化,清淡鲜美的汤既能解暑又能开胃。

  冬瓜排骨汤荤素搭配,称得上完美的组合,颇受人们青睐,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少能吃到。煮熟的冬瓜排骨汤上漂着薄薄一层晶亮的油花,翠色玉色相间的冬瓜、若有似无的肉香,让这锅汤显得格外鲜美,令人食指大动。酥烂的排骨,入口即化,而冬瓜,更有一种独特的清鲜感。喝一口汤,既有肉汁的沁香,又有冬瓜的甘爽,让人欲罢不能。生活水平提高后,冬瓜的吃法也更加多样和精细了,冬瓜汤的品种不断丰富,除了冬瓜炖排骨外,还有咸肉冬瓜汤、火腿冬瓜汤、羊肉冬瓜汤、小鸡炖冬瓜等,不一而足。

  我国栽培冬瓜的历史十分悠久,东汉文人张揖所撰的《广雅》中有这样一段对冬瓜的描述:“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

  冬瓜是古人餐桌上常见的菜蔬之一。宋代诗人释师观在《偈颂七十六首》中写道:“万里无寸草,衲僧何处讨。蘸雪吃冬瓜,谁知滋味好。”“蘸雪吃冬瓜”看似非常寒酸、艰苦,但诗人却从中品味出了“滋味好”。这反映出诗人不被外在环境所左右,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能够在“万里无寸草”的荒芜境地中找到内心宁静的智慧境界。

  在清代褚人获编写的《坚瓠集》中有一则关于冬瓜的故事。一次,宋仁宗召见著名学者张景,问曰:“卿在江陵地,有何胜景?”张景答道:“两岸绿杨遮虎渡,一湾芳草护龙洲。”宋仁宗又问:“所食何物?”张景答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此后,“嫩冬瓜煮鳖裙羹”便成为宋代宫廷名菜。后来,这道菜自宫廷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流传至今。如今,在湖北荆州,嫩冬瓜煮鳖裙羹被列为四大名菜之一。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冬瓜之用最多。拌燕窝、鱼肉、鳗、鳝、火腿皆可”,寥寥数语便把冬瓜低调、善当配角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冬瓜,其貌不扬,本味清淡,厚重而沉默。它以自然质朴的方式栖身于寻常烟火中,为夏日增添了几分清素之味。

  (陆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