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文化评估体系 守护山西全域文化家底

时间:2025-08-21 10:29:00


平遥古城。

太原钟楼街。

  案例

  坚持以评促保,山西积极构建涵盖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评估体系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简介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等复合型人居活态遗产保护,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物质空间载体与传统社会网络的协同保护,是一项涉及地方民生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立“市、县自评+省级评估”的多层级评估机制,通过覆盖全省所有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常态化“深度体检”,推动形成“评估—反馈—整改—核查”全流程闭环。通过“以评促保”的持续发力,不仅推动多地保护制度升级、规划编制加快、修缮力度加大、监管水平提高,更催化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民生改善、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古城业态的创新培育,都成为评估成果转化的生动注脚。这种实践以制度创新促进保护传承水平提高、古城街区活力提升,探索出一条从抢救为主到主动治理、从单一守护到系统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新路径。

  青砖灰瓦的肌理间,晋商传奇被深刻铭记;老街深巷的脉络中,千年市声依旧可闻……人文积淀深厚、历史遗产丰饶的山西,历史文化名城与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三晋文化生生不息的古老密码。

  为提升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监督管理效能,促进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科学保护和有效传承,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积极探索制度破局路径,以评估制度为抓手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系统整体保护,率先构建了一套以评促保、覆盖全域全要素工作体系,为系统性保护传承复合型人居活态遗产提供了“山西方案”。

  破冰与筑基 山西前瞻创新评估体系

  在推动《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立法同期,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便以前瞻性眼光,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评估工作,并将此工作纳入了保护条例。

  随后,这一破冰之举在2021年国家部署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后迎来全面升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制度,省财政给予专门经费支持,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立足本省省情,加强与省文物局等部门对接,积极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空间无死角、要素无遗漏、管理全周期”的评估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建立、方法创新,将评估从单一检查工具转变为驱动系统性保护的引擎。

  创新首先体现在工作体系设计上。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处处长李静洋介绍,住建厅建立“自评+省评、一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基础上,将评估范围拓展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独立历史文化街区。全省12个历史文化名城、6个独立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县(市、区)与省级主管部门形成上下联动、双向反馈的保护评估模式。通过多年的全覆盖评估,为全省历史文化名城、街区进行深度“体检”。

  当然,要想科学评估离不开精准标尺。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立足省情,构建起“5个1”评估工作体系:一份体检报告精准“把脉”,一张问题清单直击痛点,一张指标评分表量化成效,一张保护工程空间落位图明晰工作方位,一个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一套包含6大类28中类258小类的精细化指标,如同扫描仪一样,覆盖了从建筑单体风貌到整体保护利用情况的每个保护细节,从民居老宅到公共环境品质的每个环境角落,从保护类建筑挂牌建档到日常巡查监管的每个管理节点,同时借助遥感技术清晰识别古城肌理变化,为每座名城、每条老街绘制出独一无二的“保护工作图谱”,实现了从宏观格局到微观肌理、从居民生活到生产业态,从日常监管到全过程治理的精准诊断。

  闭环与赋能 压实责任催生多地完善保护制度

  评估结果的有效应用,是评估工作的核心目的。

  李静洋表示,评估绝非“一评了之”,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立健全评估反馈机制,近年来从责任落实、组织保障、制度建设、保护实践、传承发展等多方面,向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290余条问题整治建议。评估结果不仅直指病灶,更成为压实责任的措施,每轮评估都要开展整改“回头看”,将地方主体责任真正压紧压实,有效解决了保护工作“上热下冷”、责任虚化的问题,驱动保护实践迭代升级。例如为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关于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的要求,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相继建立党委宣传部门统筹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协同的专项工作机制。还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相继成立了综合议事协调机构,形成政府统筹、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系统性保护和传承。

  为了在工作中进一步做到“全要素”“全覆盖”,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在积极推动数字赋能,基于当前评估积累的海量数据,构建覆盖全省的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信息管理平台。这一“数字大脑”将致力于实现对普查公布、测绘建档、规划编审、保护项目实施、保护成效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全周期数据管理,通过动态管控的“一张图”,为文化遗产赋予“数字身份”,以期提升保护管理的前瞻性、协同性与精细化水平。

  5轮全覆盖评估工作完成后,“以评促保”结出丰硕成果,推动山西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并孕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本。

  “开展评估工作以来,推动保护名录持续充实,仅在2024年,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新增历史建筑21处、非遗79项、工业遗产5处、红色遗产14处,预备名录也在不断增补,使得保护对象更加完整。”李静洋说。

  与此同时,评估工作也促使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制宜推进保护立法以及保护修缮、活化利用、防灾减灾等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不断完善名城保护制度体系。其中,太原、代县报请省人大批准了《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忻州市代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强化法治保障和顶层设计;大同印发《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指导手册》,晋中市印发《平遥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管理制度。从中不难看到,评估推动形成的“一城一策”格局,已经让保护有章可循。

  更具温度的是,评估推动的保护工作始终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太原老城街巷管网改造惠及众多居民;平遥“煤改电”让千年古城告别煤烟;代县、新绛、祁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争取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4.028亿元,实施建筑修缮及抗震加固、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改造、街巷风貌整治、公共空间更新等工程,为有效改善古城人居环境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活化与新生 评估成果点亮文化传承“新路径”

  评估的生命力在于成果运用。

  山西评估体系的有效之处,在于其形成了“评估—反馈—整改—核查”的严密闭环,并插上数字化翅膀,驱动保护实践迭代升级。深层次的目标是让沉睡的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保下来”“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展现时代精神,驱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评估梳理出的文旅融合建议为精准活化指明了方向。太原、大同将老建筑焕新为民俗、艺术博物馆集群;平遥将民居活化为金银手工作坊,旧厂房蝶变为推光漆器博物馆。与此同时,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宣传工作,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下积极与媒体对接,中央一套纪录片《文脉春秋》平遥、祁县、新绛、代县篇的热播,学习强国“周游名城”专栏对山西名城的聚焦,让更多人了解山西历史文化名城,有力提升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对此,李静洋提到,评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撬动系统性保护的支点。全域全要素评估的深层意义,在于让隐蔽的问题显性化、分散的资源系统化、模糊的责任具体化,最终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从抢救为主向主动治理、从单一守护向系统传承转型。

  山西的实践生动证明,科学的评估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激活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永续传承的“金钥匙”。当山西用258项指标为每座名城、每片街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用数字平台为古城装上“智慧大脑”、用年度评估机制为保护责任戴上“紧箍”,一条以制度创新推动保护迈上新台阶和激活古城生命力的新路径已然清晰。

  这一立足本土、具有示范意义的山西实践,不仅筑牢了三晋文化根基,更以其可复制的制度创新,为守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了坚实的地方样本,真正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让三晋文化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柴旭晖